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
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
粵ICP備10233762號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,守住拒腐防變防線,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,從小事小節上守起,正心明道、懷德自重,勤撣“思想塵”、多思“貪欲害”、常破“心中賊”,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。
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,值得反復咀嚼?!吨熳诱Z類》中,朱熹與弟子潘柄之間有段問答,提到了這一點。朱熹很看重“敬”,認為“‘敬’字工夫,乃圣門第一義,徹頭徹尾,不可頃刻間斷”。潘柄問如何在“敬”上下功夫。朱熹答:“只是內無妄思,外無妄動?!痹谥祆淇磥?,內心不要產生荒謬、非分的想法,便不會作出相應的行動。把這樣的語句移用于領導干部拒腐防變,十分熨帖。前人在這方面也的確樹立了許多榜樣。
廣州的貪泉十分有名,“相傳飲此水者,即廉士亦貪”,有使好官變壞的功能。不過,東晉吳隱之來廣州當刺史,專門跑到貪泉去“酌而飲之”,還賦詩云“試使夷齊飲,終當不易心”。唐朝馮立任廣州都督,也在貪泉表達了相同的志向:“飲一杯水,何足道哉!吾當汲而為食,豈止一杯耶,安能易吾性乎!”說罷“畢飲而去”。結果呢?《晉書·吳隱之傳》載,吳隱之在任時“清操愈厲,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,帷帳器服皆付外庫”。人們以前沒見過這些,一開始還都說他矯情,裝樣子,然吳隱之“終始不易”。晉安帝知道后,稱贊吳隱之“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”,因為當初派他前來,正是“欲革嶺南之弊”?!杜f唐書·馮立傳》載,馮立在廣州任上,“不營產業,衣食取給而已……在職數年,甚有惠政”。
喝了口名叫“貪泉”的水,就能使人“易心為墨”,把個原本好端端的官員變質,邏輯上便十分荒謬。吳隱之與馮立諸輩,不是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予以了證否嗎?清代學者屈大均是廣東番禺人,他對家鄉的泉水負“貪”之惡名十分義憤,認為“粵處萬里,禁網故號疏闊,異時吏者因得以操柄取盈,念無以謝粵民,則委罪于石門之泉”。就是說,貪泉之說,不過是歷史上那些來嶺南做官的人,妄思且妄動撈得盆滿缽滿之后,無法向粵民交代的一種托詞罷了?!皷|莞之南,黃嶺有廉泉”,怎么沒有喝了變得廉潔的呢?為什么同樣是泉水,“廉者不能使人廉,貪者乃獨使人貪?其人累泉乎?泉累人乎?”
在“內無妄思,外無妄動”中,與“無”對應的是“有”。那么,按照朱熹的話語邏輯,內有妄思則外有妄動。內無妄思,實則不想腐;而外有妄動與否,既取決于在打擊層面強高壓的震懾力度,使之不敢腐;也取決于在約束層面籠子的織就密度,使之不能腐。
實際上,“屈大均之問”的表達也相當清楚:官員之所以“外有妄動”,歸根到底在于“內有妄思”,與泉水名稱的“貪”“廉”與否,全無半點干系。(田東江)
附件:
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
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
粵ICP備10233762號
nyqfw@gd.gov.cn
投稿郵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