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 > 清風觀瀾 > 史鑒 >正文

千年古塘造福長

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     日期:2022-10-08 08:18:56    

  芍陂,您知道這兩個字怎么讀嗎?它的拼音是què bēi。芍陂又稱安豐塘,位于安徽壽縣南,有“天下第一塘”之稱,始建于春秋時期,修建者是兩千多年前的孫叔敖,至今仍在發揮效益。

  孫叔敖(約公元前630年—593年),曾任楚國令尹,春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、政治家和軍事家。他興修水利、發展經濟、改革兵制,從政十二年間治理國家卓有成效。有學者認為:“楚國的諸多令尹,以功業和品格而論,當推孫叔敖為第一?!?/p>

  孫叔敖是《史記·循吏列傳》中的第一位傳主。其中一則故事說,楚國的民俗是愛坐矮車,但楚莊王認為矮車不適合配馬,于是想下令把矮車改高。孫叔敖認為忽然就把矮車改高,恐怕百姓無所適從。他想了一個好辦法,建議先讓鄉里的君子加高自家的門檻,這些人在鄉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,他們往往是風尚的引領者,而且君子自重儀表,出入進退都有規矩,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,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。楚莊王同意他的建議。過了半年,老百姓果然都把車子造高了。孫叔敖在改革的過程中,采取不教而化的方式,不以繁瑣的政令來干擾民眾的正常生活秩序,獲得司馬遷等歷史學家的好評。

  讓孫叔敖留名青史的事跡不少,其中一件就是修建芍陂。春秋時期,淮河洪災不斷,水患頻仍,民多受其害。孫叔敖奉命主持治水,“于楚之境內,下膏澤,興水利”,修筑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——芍陂,被譽為“水利之冠”。芍陂興建之前,當地分布著眾多季節性塘泊洼淀。孫叔敖因勢利導,變水患為水利,把陂塘匯集在一起,周邊修筑大堤,形成蓄水陂塘。在陂塘的西、北、東三面大堤上分別開鑿五個水門,用來控制陂塘進水、放水灌溉和排泄洪水,由此開始了它2600多年的灌溉歷史。芍陂的興建,適合國情,深得民心,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、航運、水產養殖、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
  孫叔敖一生清廉為政,勵精圖治,尤其是修造芍陂,竭盡其力,傾盡家資。其隨從看到他生活如此儉樸,感到十分困惑,就問孫叔敖為什么放著富裕的日子不過,要生活得這么清貧。孫叔敖回答:“吾聞君子服美益恭,小人服美益倨,吾無德以堪之矣?!彼J為,要保持自己的為官之德,就不能追求感官上的愉悅,并且以此標準嚴格要求家人,“馬不秣粟,妻不衣帛”,即要求家里的馬不準喂好的飼料,妻子不準穿絲綢衣服,從而成為古代居官清廉儉樸的典范。(火傳魯

附件:

      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

      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

      粵ICP備10233762號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郵箱

      亚洲黄无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