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 > 清風觀瀾 > 史鑒 >正文

芙蓉別渚憶了翁

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     日期:2022-09-09 07:57:07    

  “無邊春色,人情苦向南山覓。村村簫鼓家家笛。祈麥祈蠶,來趁元正七。翁前子后孫扶掖。商行賈坐農耕織。須知此意無今昔。會得為人,日日是人日?!边@是南宋魏了翁的《醉落魄·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》。這首詞出現在今年全國高考語文甲卷,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。

  魏了翁是誰?魏了翁(1178年-1237年)是南宋儒學大家,字華父,號鶴山,邛州浦江(今四川蒲江)人,歷授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、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、僉書樞密院事等職,年六十卒,謚文靖。他致力于學,博通經典,與真德秀齊名,并稱“真魏”。在思想史脈絡中,魏了翁繼承和發揚程朱之學,享有“南方共宗鶴山老”的盛譽。

  寶慶元年(1225年),魏了翁謫居靖州。至靖后,見此地偏僻蠻夷,“布髽跣足之風,未之有改。城中不滿四十家,氣象蕭條”,于是,他在純福坡上修筑書院,作為讀書著述、講學傳道之所,播下文明教化的火種。當時,鶴山書院不僅有學舍講堂,也有山水林泉,魏了翁在洲內廣植芙蓉,屢作詩詞吟詠,表達對芙蓉及小嶼賞心悅目之景的喜愛。

  水木芙蓉純潔嫵媚,素雅大方,本是湘蜀地域的風物,屈原《九歌》中有“制芰荷以為衣兮,集芙蓉以為裳”,以芙蓉為衣,馥郁芳柔。魏了翁也前來湊趣,“某息游其間,往輒移晷,而樂極生感,詠余興嘆”,芙蓉觸動了內心許多靈感,“芙蓉自與詩腸謀”,以審美的心態賞讀綠水青山,賞讀芙蓉成趣的千姿百態之景,吟詠寄懷?!毒钢蔸Q山書院記》亦云:“背夏涉秋,水木芙蓉更隱迭見”,芙蓉開著正盛,花紅葉綠,若隱若現,“紅白相輝轉明耀”,互為映襯,使得大自然充滿靈動之趣。

  對于困頓的人生來說,芙蓉絢麗了魏了翁的生命之樹?!伴]藏佳境城東陬”,寓居靖州后,魏了翁在城東開辟芙蓉洲,水木叢生,成為了理想中的佳境,心中別有一種感懷——“介然用之便成圃,下視更得芙蓉洲”,芙蓉成圃,山水成洲,恬淡自然,眼中的景色也變得明亮了,如此洗滌心靈,真可謂盡見生命的極致。彼年,周敦頤作《愛蓮說》,以“蓮花”代表士人君子形象,寄寓一種修身而不出世道、應俗而心靈高潔的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人生哲學。魏了翁以“芙蓉”為侶,想來也有著同樣的意趣。

  誰不渴望自然之美?誰不欽羨回歸自然?很快,芙蓉洲擴展成“靖州十景”之“芙蓉別渚”,更以“渠江真隱在別渚”抒懷,體味閑適恬靜的志趣。其中的“別渚”二字,指出魏了翁不一樣的心情意緒,在世俗之外求得內心澄靜,透著自然曠達、蕭疏淡遠的韻致。后人追尋芳躅,懷念不已,繪有“芙蓉別渚”圖,又留下了諸多關于“芙蓉別渚”的吟詠——“鶴山之傍,荒洲寂寞。芙蓉不華,洲名如昨。想見當年,拒霜自托。楚國靈均,搴芳有約”;“曲曲山隅淺淺淮,芙蓉秋泛蒲洲花?!痹谖娜斯P下,無論是“芙蓉不華”與“楚國靈均”,還是“淺淺淮”與“蒲洲花”,無不透露出自然與心境的合一,而這種和諧共生的關系,沉浸于自然大化的無言之中,又反過來浸潤內心感悟,成了最具文學意味的所在。

  以芙蓉喻志,返璞歸真,與道合一,成就了魏了翁教化靖州的夢想?!吧街腥A木迭賓送,人把榮枯同幻夢”,魏了翁僻居靖州的日子,并沒有“優哉游哉,聊以卒歲”,相反,他努力治學,過得孤寂而又充實,“靜慮澄神”,沉思生命,“明善誠身”,復歸真情本性的生活方式。魏了翁在詩中說:“臥看芙蓉生未生,滿目天機供日用”,“機”即機微,喻為隱逸高趣,充滿天機。

  實際上,來到靖州后,魏了翁有更多時間讀書與著述,“歲月易得,使非假以暇日,將虛此生矣。今未敢便有所著,且溫舊讀以發新知,庶幾遷善寡過不為空言耳?!彼l奮讀書,勤勉不倦,期許在靖州成就一番事業,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,《宋史·魏了翁傳》稱:“了翁至靖,湖湘、江浙之士,不遠千里負書從學?!薄耙凿ㄣ?、伊洛之道脈為己任”,魏了翁將濂洛之學推向高峰,“使海內人士咸知正學之宗”。

  魏了翁沉醉于儒家經典之中,著成《古今考》《大易集義》等,注疏經解三百余卷,“所蓄既厚,厥見孔明”“實能得眾人之所未得也”,宋理宗御書“鶴山書院”四個大字賜魏了翁,奠定了他在宋明思想史上的地位。

  從某種意義上說,芙蓉就是魏了翁的化身,澄懷靜慮,“正于槁瘁生光輝”,照亮著艱難困頓的人生。而在鶴山書院建立的“芙蓉洲”,凝聚為儒學發展的明燈。因此,明代文人廖道南在《楚紀》中稱頌道:“華父謫靖,鶴山增秀。九經釋義,群英日就?!蔽毫宋膛c靖州,可謂兩不相負,文脈貫通,記憶長存。(周欣 唐艷婷


附件:

      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

      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

      粵ICP備10233762號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郵箱

      亚洲黄无码